封面图
目录
- 前言
- 第一篇基础篇
- 第1章初识Excel 2016002
- 1.1Excel简介003
- 1.2Excel 2016的启动与退出004
- 1.2.1启动Excel 2016004
- 1.2.2退出Excel 2016005
- 1.2.3创建桌面快捷方式005
- 1.3Excel 2016工作环境简介005
- 1.3.1工作界面概述005
- 1.3.2功能区006
- 1.3.3“文件”按钮009
- 1.3.4快速访问工具栏010
- 1.3.5使用快捷键010
- 1.3.6右键快捷菜单010
- 1.3.7工作簿和工作表011
- 1.3.8使用状态栏011
- 1.4文件转换与兼容性012
- 1.4.1Excel 2016支持的文件格式012
- 1.4.2检查工作簿与Excel早期版本的兼容性013
- 1.4.3以其他文件格式保存工作簿014
- 1.4.4更改默认的文件保存格式014
- 1.5如何学习Excel 2016015
- 1.5.1使用网络查找资源016
- 1.5.2使用微软在线帮助016
- 第2章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基本操作017
- 2.1工作簿的基础操作018
- 2.1.1新建空白工作簿018
- 2.1.2依据模板建立新工作簿019
- 2.1.3保存工作簿020
- 2.1.4将建立的工作簿保存为模板021
- 2.1.5设置工作簿的默认保存格式021
- 2.1.6关闭当前工作簿022
- 2.2工作表基础操作022
- 2.2.1重命名工作表023
- 2.2.2添加和删除工作表023
- 2.2.3移动工作表024
- 2.2.4复制工作表025
- 2.2.5拆分工作表027
- 2.2.6保护工作表028
- 第3章使用单元格、行和列030
- 3.1单元格的基本操作和格式设置031
- 3.1.1插入单元格031
- 3.1.2删除单元格032
- 3.1.3合并单元格032
- 3.1.4自定义单元格的数字格式034
- 3.1.5设置单元格的文本对齐方式035
- 3.1.6让单元格中的内容实现自动换行036
- 3.1.7缩小字体以适合单元格大小036
- 3.1.8合并单元格内容的几个小技巧037
- 3.1.9快速取消合并的单元格039
- 3.1.10改变单元格中的文字方向039
- 3.1.11同一单元格中的文本使用不同的格式040
- 3.1.12为工作表绘制斜线表头041
- 3.1.13制作双斜线表头042
- 3.1.14为单元格添加框线与底纹043
- 3.1.15使用条件格式突出显示单元格045
- 3.1.16套用表格格式快速改变表格外观046
- 3.1.17使用单元格样式快速设置单元格格式047
- 3.1.18在特定单元格中插入批注049
- 3.1.19一次性清除单元格中所有格式设置050
- 3.1.20选择性删除单元格中的内容或格式051
- 3.2行和列的基本操作052
- 3.2.1在指定位置插入行或列052
- 3.2.2在工作表中快速插入多个行或列053
- 3.2.3隔行插入行或列的实现方法053
- 3.2.4将工作表中的一列分为多列054
- 3.2.5冻结或锁定工作表的行与列055
- 3.2.6完美冻结第一行与第一列的技巧056
- 3.2.7快速定位特别长的行数据056
- 3.2.8设置工作表的行高与列宽057
- 3.2.9工作表行与列的移动与复制059
- 3.2.10批量删除工作表中的行或列059
- 3.2.11让行与列实现交叉着色061
- 3.2.12隐藏或显示特定的行与列062
- 3.2.13让工作表中的多行与一行并存063
- 3.2.14轻松互换行与列的数据063
- 3.2.15快速删除工作表中所有的空行064
- 第4章表格数据的输入与编辑066
- 4.1表格数据的输入067
- 4.1.1输入数据067
- 4.1.2相同数据的快速填充067
- 4.1.3有规则数据的填充068
- 4.1.4非连续单元格数据的填充069
- 4.2格式化数据069
- 4.2.1快速设置数据格式069
- 4.2.2设置数据格式070
- 4.2.3自定义数据格式072
- 4.2.4固定小数位数073
- 4.2.5设置数据的有效范围073
- 4.3表格数据的移动、复制与粘贴075
- 4.3.1通过“剪贴板”来移动、复制和粘贴数据075
- 4.3.2通过快捷键来移动、复制和粘贴数据076
- 4.3.3“选择性粘贴”功能的应用078
- 4.4数据查找与替换079
- 4.4.1数据查找079
- 4.4.2数据替换081
- 第5章表格的美化084
- 5.1表格字体与对齐方式设置085
- 5.1.1设置表格字体085
- 5.1.2设置表格对齐方式086
- 5.2表格边框与底纹设置087
- 5.2.1设置表格边框效果087
- 5.2.2设置表格底纹效果089
- 5.3套用样式美化单元格与表格090
- 5.3.1套用单元格样式090
- 5.3.2新建单元格样式091
- 5.3.3套用表格样式093
- 5.3.4新建表格样式095
- 第6章工作表的打印、共享与安全设置097
- 6.1工作表的打印098
- 6.1.1快速设置打印页面098
- 6.1.2对工作表进行缩放打印098
- 6.1.3对工作表设置分页符099
- 6.1.4对工作表设置打印区域100
- 6.1.5对工作表设置打印标题行101
- 6.2工作簿的共享102
- 6.2.1创建共享工作簿102
- 6.2.2创建受保护的共享工作簿103
- 6.2.3跟踪工作簿的修订104
- 6.2.4接受或拒绝修订105
- 6.3设置Excel文档的安全性106
- 6.3.1保护工作簿106
- 6.3.2保护工作表108
- 6.3.3设置允许用户编辑的区域109
- 6.3.4保护公式110
- 6.4工作簿的网络应用112
- 6.4.1获取网上数据113
- 6.4.2创建交互式Web页面文件115
- 第二篇函数篇
- 第7章公式、数组及引用操作118
- 7.1认识公式119
- 7.1.1公式概述119
- 7.1.2查找和更正公式中的错误119
- 7.1.3公式兼容性问题120
- 7.1.4移动或复制公式121
- 7.2认识数组122
- 7.2.1深刻理解数组概念122
- 7.2.2数组与数组公式122
- 7.2.3数组公式的用途122
- 7.3利用数组模拟关系123
- 7.3.1利用数组模拟AND和OR123
- 7.3.2利用数组模拟IF()123
- 7.4创建单元格引用124
- 7.4.1在同一工作表上创建单元格引用124
- 7.4.2创建对其他工作表的单元格引用126
- 7.4.3通过使用“粘贴链接”命令创建单元格引用127
- 7.4.4断开外部引用的链接127
- 7.4.5将单元格引用更改为其他单元格引用128
- 7.4.6将单元格引用更改为命名区域128
- 7.4.7在相对引用、绝对引用和混合引用间切换129
- 7.4.8删除或允许使用循环引用129
- 第8章名称的使用130
- 8.1认识名称131
- 8.1.1Excel中名称定义的重要作用131
- 8.1.2名称定义的规则何在131
- 8.2定义名称131
- 8.2.1利用“新建名称”对话框快速定义名称131
- 8.2.2利用名称框快速定义名称132
- 8.2.3一次性定义多个名称133
- 8.2.4利用公式定义名称134
- 8.2.5利用常量定义名称135
- 8.2.6利用名称定义不连续的单元格区域136
- 8.2.7将定义的名称只应用于当前工作表136
- 8.2.8查看当前工作簿中的所有名称136
- 8.3编辑名称137
- 8.3.1编辑名称引用137
- 8.3.2创建动态名称137
- 8.3.3快速选择名称对应的单元格区域138
- 8.3.4修改已经定义的名称139
- 8.3.5删除过期名称140
- 第9章函数的基本使用141
- 9.1认识函数142
- 9.1.1认识函数的重要作用142
- 9.1.2函数的构成142
- 9.1.3函数的参数及其说明142
- 9.1.4函数的种类143
- 9.2函数使用技巧144
- 9.2.1巧妙输入和编辑函数公式144
- 9.2.2利用函数工具提示轻松掌握函数145
- 9.2.3妙用函数公式的查错与监视功能147
- 9.2.4保护和隐藏工作表中的函数公式148
- 9.2.5按步查看公式中的计算结果149
- 9.2.6如何引用单元格150
- 9.2.7掌握数据类型区分及转换的技巧151
- 9.2.8判断逻辑关系152
- 9.2.9熟练掌握运算符号153
- 9.2.10浅谈函数公式的限制和突破154
- 9.2.11巧妙处理函数参数155
- 9.2.12妙解函数的易失性155
- 第10章日期与时间计算函数应用156
- 10.1TODAY函数:显示当前系统日期157
- 10.2DAY函数:显示任意日期157
- 10.3DATEVALUE函数:将文本格式的日期转换为序列号158
- 10.4DATE函数:将数值转换为日期格式159
- 10.5DATE函数:将非日期数据转换为标准日期160
- 10.6DAYS360函数:计算两个日期之间的天数161
- 第11章文本与信息处理函数应用163
- 11.1函数使用164
- 11.1.1ISTEXT函数:判断单元格中是否包含文本164
- 11.1.2ASC函数:将全角字符转换为半角字符164
- 11.1.3WIDECHAR函数:将半角字符转换为全角字符165
- 11.1.4EXACT函数:判断两个字符串是否相同166
- 11.1.5LEN函数:计算文本字符串中的字符个数167
- 11.1.6BAHTTEXT函数:使用泰铢货币格式将数字转换为文本167
- 11.1.7DOLLAR函数:使用美元货币格式将数字转换为文本168
- 11.1.8CLEAN函数:删除文本中的所有非打印字符169
- 11.1.9CODE函数:计算文本字符串中第一个字符的数字代码170
- 11.1.10CHAR函数:由代码数字返回指定字符171
- 11.1.11FIND函数:在一个字符串值中查找另一个字符串值172
- 11.1.12TRIM函数:查找并删除文本中的空格符174
- 11.1.13LOWER和UPPER函数:文本的大小写转换175
- 11.1.14SUBSTITUTE函数:替换文本177
- 11.1.15REPLACE函数:字符串中的查找和替换178
- 11.2案例介绍179
- 11.2.1综合案例1——提取公司员工出生日期179
- 11.2.2综合案例2——专家信息统计182
- 第12章逻辑函数应用技巧184
- 12.1判断真假值的逻辑函数应用技巧185
- 12.1.1应用AND函数进行交集运算185
- 12.1.2应用FALSE函数判断逻辑值为假186
- 12.1.3应用NOT函数计算反函数186
- 12.1.4应用OR函数进行并集运算187
- 12.1.5应用TRUE函数判断逻辑值为真188
- 12.2进行复合检验的逻辑函数应用技巧189
- 12.2.1应用IF函数对真假函数进行判断189
- 12.2.2应用IFERROR函数自定义公式错误时的提示函数190
- 12.3综合实战191
- 第13章数学与三角函数应用技巧193
- 13.1数学函数应用技巧194
- 13.1.1应用ABS函数计算绝对值194
- 13.1.2应用CEILING函数按条件向上舍入数值194
- 13.1.3应用COMBIN函数计算给定数目对象的组合数196
- 13.1.4应用EVEN函数计算取整后最接近的偶数196
- 13.1.5应用EXP函数计算e的n次幂197
- 13.1.6应用FACT函数计算某数的阶乘198
- 13.1.7应用FACTDOUBLE函数计算数字的双倍阶乘199
- 13.1.8应用FLOOR函数计算向下舍入最接近的倍数200
- 13.1.9应用GCD函数和LCM函数计算整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201
- 13.1.10应用INT函数将数字向下舍入到最接近的整数201
- 13.1.11应用LN函数、LOG函数和LOG10函数计算对数202
- 13.1.12应用MDETERM函数计算矩阵行列式的值203
- 13.1.13应用MINVERSE函数和MMULT函数计算逆矩阵和矩阵乘积204
- 13.1.14应用MOD函数计算两数相除的余数205
- 13.1.15应用MROUND函数计算按指定基数舍入后的数值206
- 13.1.16应用MULTINOMIAL函数计算一组数字的多项式207
- 13.1.17应用ODD函数计算对指定数值向上舍入后的奇数208
- 13.1.18应用PI函数和SQRTPI函数计算π值和返回某数与π的乘积的平方根209
- 13.1.19应用POWER函数计算给定数字的乘幂209
- 13.1.20应用PRODUCT函数计算指定数值的乘积210
- 13.1.21应用QUOTIENT函数计算商的整数部分211
- 13.1.22应用RAND函数和RANDBETWEEN函数计算随机实数和随机整数211
- 13.1.23应用ROMAN函数将阿拉伯数字转换为罗马数字213
- 13.1.24应用ROUND函数、ROUNDDOWN函数和ROUNDUP函数按位数进行舍入213
- 13.1.25应用SERIESSUM函数计算基于公式的幂级数之和215
- 13.1.26应用SIGN函数计算数字的符号215
- 13.1.27应用SQRT函数计算正平方根216
- 13.1.28应用SUBTOTAL函数计算列表或数据库中的分类汇总217
- 13.1.29应用SUM函数求和218
- 13.1.30应用SUMIF函数按给定条件对指定单元格求和219
- 13.1.31应用SUMIFS函数对某一区域内满足多重条件的单元格求和220
- 13.1.32应用SUMPRODUCT函数计算数组间元素乘积之和221
- 13.1.33应用SUMSQ函数计算参数的平方和222
- 13.1.34应用SUMXMY2函数计算两数组中对应数值之差的平方和222
- 13.1.35应用SUMX2MY2函数和SUMX2PY2函数计算两数组中对应数值的平方差之和与平方和之和223
- 13.1.36应用TRUNC函数将数字的小数部分截去返回整数224
- 13.2三角函数应用技巧224
- 13.2.1应用ACOS函数计算数字的反余弦值224
- 13.2.2应用ACOSH函数计算数字的反双曲余弦值225
- 13.2.3应用ASIN函数计算数字的反正弦值226
- 13.2.4应用ASINH函数计算数字的反双曲正弦值227
- 13.2.5应用ATAN函数计算数字的反正切值227
- 13.2.6应用ATANH函数计算数字的反双曲正切值228
- 13.2.7应用ATAN2函数计算X及Y坐标值的反正切值229
- 13.2.8应用COS函数计算给定角度的余弦值229
- 13.2.9应用COSH函数计算某数字的双曲余弦值230
- 13.2.10应用DEGREES函数将弧度转换为度231
- 13.2.11应用RADIANS函数将角度转换为弧度231
- 13.2.12应用SIN函数计算给定角度的正弦值232
- 13.2.13应用SINH函数计算某数字的双曲正弦值233
- 13.2.14应用TAN函数计算给定角度的正切值233
- 13.2.15应用TANH函数计算某数字的双曲正切值234
- 13.3综合实战:计算个人所得税234
- 第14章数据库函数应用技巧237
- 14.1数据库函数概述238
- 14.1.1数据库函数的共同特点238
- 14.1.2数据库函数的参数介绍238
- 14.1.3对数据库函数的几点说明238
- 14.1.4对条件区域的几点说明238
- 14.2本章的基础数据清单239
- 14.3数据库函数应用技巧239
- 14.3.1应用DAVERAGE函数计算条目的平均值239
- 14.3.2应用DCOUNT函数计算包含数字的单元格的数量241
- 14.3.3应用DCOUNTA函数计算非空单元格的数量242
- 14.3.4应用DGET函数计算符合条件的记录243
- 14.3.5应用DMAX函数计算符合条件的最大数值244
- 14.3.6应用DMIN函数计算符合条件的最小数值245
- 14.3.7应用DPRODUCT函数计算指定数值的乘积246
- 14.3.8应用DSTDEV函数计算样本的估算标准偏差247
- 14.3.9应用DSTDEVP函数计算总体样本的标准偏差248
- 14.3.10应用DSUM函数计算指定数值的和249
- 14.3.11应用DVAR函数计算样本方差250
- 14.3.12应用DVARP函数计算总体方差251
- 14.4综合实战252
- 第15章查找和引用函数应用技巧255
- 15.1应用实例256
- 15.1.1应用ADDRESS函数以文本形式返回引用值256
- 15.1.2应用AREAS函数计算引用中的区域个数257
- 15.1.3应用CHOOSE函数从列表中选择数值258
- 15.1.4应用COLUMN函数计算给定引用的列标259
- 15.1.5应用COLUMNS函数计算数组或引用的列数260
- 15.1.6应用HLOOKUP函数实现水平查找261
- 15.1.7应用HYPERLINK函数创建快捷方式(跳转)262
- 15.1.8应用INDEX函数计算表或区域中的值或值的引用263
- 15.1.9应用INDIRECT函数计算指定的引用265
- 15.1.10应用LOOKUP函数查找数据266
- 15.1.11应用MATCH函数在数组中进行查找268
- 15.1.12应用OFFSET函数调整新的引用269
- 15.1.13应用ROW函数计算行号270
- 15.1.14应用ROWS函数计算引用的行数271
- 15.1.15应用RTD函数检索实时数据271
- 15.1.16应用TRANSPOSE函数计算转置单元格区域272
- 15.1.17应用VLOOKUP函数实现竖直查找272
- 15.2综合实战:学生成绩查询273
- 第16章统计函数应用技巧276
- 16.1平均值函数应用技巧277
- 16.1.1应用AVEDEV函数计算数据与其均值的绝对偏差平均值277
- 16.1.2应用AVERAGE函数计算参数的平均值277
- 16.1.3应用AVERAGEA函数计算参数列表中数值的平均值278
- 16.1.4应用AVERAGEIF函数计算满足条件的单元格的平均值279
- 16.1.5应用AVERAGEIFS函数计算满足多重条件的平均值280
- 16.1.6应用COVAR函数计算协方差280
- 16.1.7应用CONFIDENCE函数计算总体平均值的置信区间281
- 16.1.8应用GEOMEAN函数计算几何平均值282
- 16.1.9应用HARMEAN函数计算调和平均值283
- 16.2Beta分布函数应用技巧284
- 16.2.1应用BETADIST函数计算Beta累积分布函数284
- 16.2.2应用BETAINV函数计算指定Beta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的反函数285
- 16.3概率相关函数应用技巧285
- 16.3.1应用CHIDIST函数计算χ2分布的单尾概率286
- 16.3.2应用CHIINV函数计算χ2分布的单尾概率的反函数286
- 16.3.3应用CHITEST函数计算独立性检验值287
- 16.3.4应用BINOMDIST函数计算一元二项式分布的概率值288
- 16.3.5应用FDIST函数计算F概率分布289
- 16.3.6应用FINV函数计算F概率分布的反函数值290
- 16.3.7应用FREQUENCY函数计算以垂直数组的形式返回频率分布291
- 16.3.8应用FTEST函数计算F检验的结果292
- 16.3.9应用HYPGEOMDIST函数计算超几何分布292
- 16.3.10应用PROB函数计算区域中的数值落在指定区间内的概率294
- 16.3.11应用TTEST函数计算与学生的t检验相关的概率294
- 16.3.12应用ZTEST函数计算z检验的单尾概率值295
- 16.4单元格数量计算函数应用技巧297
- 16.4.1应用COUNT函数计算参数列表中数字的个数297
- 16.4.2应用COUNTA函数计算参数列表中值的个数298
- 16.4.3应用COUNTBLANK函数计算区域内空白单元格的数量298
- 16.4.4应用COUNTIF函数计算区域中满足给定条件的单元格的数量299
- 16.4.5应用COUNTIFS函数计算区域中满足多个条件的单元格的数量300
- 16.5指数与对数相关函数应用技巧301
- 16.5.1应用EXPONDIST函数计算指数分布301
- 16.5.2应用GAMMALN函数计算γ函数的自然对数302
- 16.5.3应用GROWTH函数计算沿指数趋势的值302
- 16.5.4应用LOGINV函数计算对数分布函数的反函数304
- 16.5.5应用LOGNORMDIST函数计算对数累积分布函数304
- 16.6最大值与最小值函数应用技巧305
- 16.6.1应用CRITBINOM函数计算使累积二项式分布小于或等于临界值的最小值305
- 16.6.2应用LARGE函数计算数据集中第k个最大值306
- 16.6.3应用MAX函数计算参数列表中的最大值307
- 16.6.4应用MAXA函数计算参数列表中的最大值(包括数字、文本和逻辑值)308
- 16.6.5应用MEDIAN函数计算给定数值集合的中值308
- 16.6.6应用MIN函数计算参数列表中的最小值309
- 16.6.7应用MINA函数计算参数列表中的最小值(包括数字、文本和逻辑值)310
- 16.6.8应用MODE函数计算在数据集内出现次数最多的值311
- 16.6.9应用SMALL函数计算数据集中的第k个最小值312
- 16.7标准偏差与方差函数应用技巧312
- 16.7.1应用DEVSQ函数计算偏差的平方和312
- 16.7.2应用STDEV函数计算基于样本的标准偏差313
- 16.7.3应用STDEVA函数计算基于样本(包括数字、文本和逻辑值)的估算标准偏差314
- 16.7.4应用STDEVP函数计算基于样本总体的标准偏差315
- 16.7.5应用STDEVPA函数计算基于总体的标准偏差316
- 16.7.6应用VARPA函数计算基于总体(包括数字、文本和逻辑值)的标准偏差317
- 16.7.7应用VAR函数计算基于样本的估算方差318
- 16.7.8应用VARA函数计算基于样本(包括数字、文本和逻辑值)的估算方差318
- 16.7.9应用VARP函数计算基于样本总体的方差319
- 16.8正态累积分布函数应用技巧320
- 16.8.1应用NORMDIST函数计算正态累积分布320
- 16.8.2应用NORMINV函数计算标准正态累积分布函数的反函数321
- 16.8.3应用NORMSDIST函数计算标准正态累积分布322
- 16.8.4应用NORMSINV函数计算标准正态累积分布函数的反函数322
- 16.8.5应用STANDARDIZE函数计算正态化数值323
- 16.9线性回归相关函数应用技巧324
- 16.9.1应用SLOPE函数计算线性回归线的斜率324
- 16.9.2应用STEYX函数计算通过线性回归法预测每个x的y值时所产生的标准误差325
- 16.9.3应用INTERCEPT函数计算线性回归线的截距326
- 16.9.4应用LINEST函数计算线性趋势的参数327
- 16.9.5应用FORECAST函数计算沿线性趋势的值330
- 16.10数据集相关函数应用技巧331
- 16.10.1应用CORREL函数计算两个数据集之间的相关系数331
- 16.10.2应用KURT函数计算数据集的峰值332
- 16.10.3应用PERCENTRANK函数计算数据集中值的百分比排位333
- 16.10.4应用QUARTILE函数计算数据集的四分位数334
- 16.10.5应用RANK函数计算一个数字在数字列表中的排位335
- 16.10.6应用TRIMMEAN函数计算数据集的内部平均值336
- 16.11Pearson乘积矩函数应用技巧337
- 16.11.1应用PEARSON函数计算Pearson乘积矩相关系数337
- 16.11.2应用RSQ函数计算Pearson乘积矩相关系数的平方337
- 16.12t分布函数应用技巧338
- 16.12.1应用TDIST函数计算学生的t分布338
- 16.12.2应用TINV函数计算学生的t分布的反函数339
- 16.13其他函数应用技巧340
- 16.13.1应用FISHER函数计算Fisher变换值340
- 16.13.2应用FISHERINV函数计算Fisher变换的反函数值341
- 16.13.3应用GAMMADIST函数计算γ分布342
- 16.13.4应用GAMMAINV函数计算γ累积分布函数的反函数343
- 16.13.5应用NEGBINOMDIST函数计算负二项式分布343
- 16.13.6应用PERCENTILE函数返回区域中数值的第k个百分点的值344
- 16.13.7应用PERMUT函数计算给定数目对象的排列数345
- 16.13.8应用POISSON函数计算泊松分布346
- 16.13.9应用SKEW函数计算分布的不对称度347
- 16.13.10应用TREND函数计算沿线性趋势的值347
- 16.13.11应用WEIBULL函数计算韦伯分布349
- 16.14综合实战(1):产品销售量统计350
- 16.15综合实战(2):统计奖金发放人数352
- 第17章财务函数使用技巧354
- 17.1利息与利率计算函数应用技巧355
- 17.1.1应用ACCRINT函数计算定期支付利息的证券的应计利息355
- 17.1.2应用ACCRINTM函数计算在到期日支付利息的证券的应计利息356
- 17.1.3应用COUPNUM函数计算结算日和到期日之间的应付利息次数357
- 17.1.4应用CUMIPMT函数计算两个付款期之间累积支付的利息358
- 17.1.5应用EFFECT函数计算年有效利率358
- 17.1.6应用INTRATE函数计算完全投资型证券的利率359
- 17.1.7应用IPMT函数计算一笔投资在给定期数内的利息偿还额360
- 17.1.8应用ISPMT函数计算特定投资期内要支付的利息361
- 17.1.9应用NOMINAL函数计算年度的名义利率361
- 17.1.10应用RATE函数计算年金的各期利率362
- 17.2折旧值计算函数应用技巧363
- 17.2.1应用AMORDEGRC函数计算每个结算期的折旧值363
- 17.2.2应用AMORLINC函数计算每个结算期的折旧值364
- 17.2.3应用DB函数用固定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值365
- 17.2.4应用DDB函数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其他指定方法计算折旧值366
- 17.2.5应用SLN函数计算固定资产的每期线性折旧费367
- 17.2.6应用SYD函数计算某项固定资产按年限总和折旧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金额368
- 17.2.7应用VDB函数使用余额递减法计算给定期间或部分期间内的折旧值369
- 17.3天数与付息日计算函数应用技巧370
- 17.3.1应用COUPDAYBS函数计算从付息期开始到结算日之间的天数370
- 17.3.2应用COUPDAYS函数计算包含结算日的付息期天数371
- 17.3.3应用COUPDAYSNC函数计算从结算日到下一付息日之间的天数371
- 17.3.4应用COUPNCD函数计算结算日之后的下一个付息日372
- 17.3.5应用COUPPCD函数计算结算日之前的上一付息日373
- 17.4收益与收益率计算函数应用技巧374
- 17.4.1应用IRR函数计算一系列现金流的内部收益率374
- 17.4.2应用MIRR函数计算正和负现金流以不同利率进行计算的修正收益率375
- 17.4.3应用ODDFYIELD函数计算首期付息日的收益率376
- 17.4.4应用ODDLYIELD函数计算末期付息日的收益率377
- 17.4.5应用TBILLEQ函数计算国库券的等价证券收益率377
- 17.4.6应用TBILLYIELD函数计算国库券的收益率378
- 17.4.7应用YIELD函数计算定期支付利息的证券的收益率379
- 17.4.8应用YIELDDISC函数计算已贴现证券的年收益率380
- 17.4.9应用YIELDMAT函数计算在到期日支付利息的证券的年收益率381
- 17.4.10应用XIRR函数计算一组现金流的内部收益率381
- 17.5价格转换函数应用技巧382
- 17.5.1应用DOLLARDE函数将以分数表示的价格转换为以小数表示的价格383
- 17.5.2应用DOLLARFR函数将以小数表示的价格转换为以分数表示的价格383
- 17.5.3应用TBILLPRICE函数计算国库券的价格384
- 17.6未来值计算函数应用技巧385
- 17.6.1应用FV函数:计算一笔投资的未来值385
- 17.6.2应用FVSCHEDULE函数计算应用一系列复利率计算的初始本金的未来值386
- 17.7本金计算函数应用技巧386
- 17.7.1应用CUMPRINC函数计算两个付款期之间为贷款累积支付的本金386
- 17.7.2应用PPMT函数计算一笔投资在给定期间内偿还的本金387
- 17.8现价计算函数应用技巧388
- 17.8.1应用ODDFPRICE函数计算每张票面为¥100且第一期为奇数的证券的现价388
- 17.8.2应用ODDLPRICE函数计算每张票面为¥100最后一期为奇数的证券的现价389
- 17.8.3应用PRICE函数计算每张票面为¥100且定期支付利息的证券的现价390
- 17.8.4应用PRICEDISC函数计算票面为¥100的已贴现证券的现价391
- 17.8.5应用PRICEMAT函数计算票面为¥100且在到期日支付利息的证券的现价392
- 17.9净现值与贴现率计算函数应用技巧392
- 17.9.1应用DISC函数计算证券的贴现率392
- 17.9.2应用NPV函数计算基于一系列定期的现金流和贴现率计算的投资的净现值393
- 17.9.3应用XNPV函数计算一组现金流的净现值394
- 17.9.4应用PV函数计算投资的现值395
- 17.10期限与期数计算函数应用技巧396
- 17.10.1应用DURATION函数计算定期支付利息的证券的每年期限396
- 17.10.2应用MDURATION函数计算面值为¥100的有价证券Macauley修正期限397
- 17.10.3应用NPER函数计算投资的期数398
- 17.11其他函数应用技巧399
- 17.11.1应用PMT函数计算年金的定期支付金额399
- 17.11.2应用RECEIVED函数计算完全投资型证券在到期日收回的金额400
- 17.12综合实战:年数总和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401
- 第18章工程函数应用技巧403
- 18.1进制转换函数应用技巧404
- 18.1.1应用BIN2DEC、BIN2HEX或BIN2OCT函数转换二进制数404
- 18.1.2应用DEC2BIN、DEC2HEX或DEC2OCT函数转换十进制数405
- 18.1.3应用HEX2BIN、HEX2DEC或HEX2OCT函数转换十六进制数406
- 18.1.4应用OCT2BIN、OCT2DEC或OCT2HEX函数转换八进制数407
- 18.2复数计算函数应用技巧408
- 18.2.1应用COMPLEX函数将实系数和虚系数转换为复数409
- 18.2.2应用IMABS、IMARGUMENT函数计算复数的模和角度409
- 18.2.3应用IMCONJUGATE函数求解复数的共轭复数410
- 18.2.4应用IMCOS、IMSIN函数计算复数的余弦和正弦411
- 18.2.5应用IMDIV、IMPRODUCT、IMSUB和IMSUM函数计算复数的商、积、差与和412
- 18.2.6应用IMAGINARY和IMREAL函数计算复数的虚系数和实系数413
- 18.2.7应用IMSQRT函数计算复数的平方根414
- 18.3指数与对数函数应用技巧415
- 18.3.1应用IMEXP和IMPOWER函数计算指数和整数幂415
- 18.3.2应用IMLN、IMLOG10和IMLOG2函数计算对数416
- 18.4贝塞尔相关函数应用技巧417
- 18.4.1应用BESSELI函数计算修正的Bessel函数值Ln(x)417
- 18.4.2应用BESSELJ函数计算Bessel函数值Jn(x)418
- 18.4.3应用BESSELK函数计算修正Bessel函数值Kn(x)418
- 18.4.4应用BESSELY函数计算Bessel函数值Yn(x)419
- 18.5其他函数应用技巧420
- 18.5.1应用CONVERT函数转换数值的度量系统420
- 18.5.2应用DELTA函数检验两个值是否相等421
- 18.5.3应用ERF、ERFC函数计算上下限的积分和补余误差函数422
- 18.5.4应用GESTEP函数检验数值是否大于阈值423
- 第三篇图表篇
- 第19章日常办公中图表的使用426
- 19.1认识图表427
- 19.1.1创建图表427
- 19.1.2了解图表的构成428
- 19.2常用图表及应用范围429
- 19.2.1柱形图429
- 19.2.2条形图430
- 19.2.3折线图432
- 19.2.4饼图433
- 19.2.5散点图433
- 19.2.6曲面图434
- 19.3修改图表435
- 19.3.1图表大小和位置的调整435
- 19.3.2图表的复制和删除437
- 19.3.3更改图表类型437
- 19.4编辑图表439
- 19.4.1添加图表标题439
- 19.4.2图表中对象边框、填充效果设置439
- 19.5套用图表样式以快速美化图表443
- 第20章图表分析数据应用技巧444
- 20.1趋势线添加应用技巧445
- 20.1.1哪些图表支持趋势线445
- 20.1.2什么样的数据适合使用趋势线445
- 20.1.3如何为图表添加趋势线446
- 20.1.4趋势预测/回归分析类型447
- 20.1.5设置趋势线格式447
- 20.1.6删除趋势线449
- 20.2折线添加应用技巧449
- 20.2.1添加垂直线449
- 20.2.2添加高低点连线449
- 20.2.3删除折线450
- 20.3涨/跌柱线添加应用技巧450
- 20.4误差线添加应用技巧451
- 20.4.1支持误差线的图表类型451
- 20.4.2添加误差线451
- 20.4.3设置误差线的显示选项453
- 20.4.4设置误差线的误差量选项453
- 20.4.5删除误差线453
- 第四篇数据分析篇
- 第21章排序与筛选456
- 21.1排序的运用457
- 21.1.13种实用的工作表排序方法457
- 21.1.2对超过3列的数据进行排序458
- 21.1.3按日期和时间进行混合条件排序459
- 21.1.4返回排序前的表格460
- 21.1.5特殊班级排序一例460
- 21.1.6按笔划进行排序461
- 21.1.7按字数进行排序462
- 21.1.8按自定义序列进行排序462
- 21.1.9按单个条件进行排序463
- 21.1.10按多个条件进行排序463
- 21.2筛选的运用464
- 21.2.1自动筛选符合条件的数据464
- 21.2.2按颜色进行排序或筛选465
- 21.2.3筛选高于或低于平均值的记录466
- 21.2.4取消当前数据范围的筛选和排序467
- 21.2.5在当前数据范围内重新应用筛选和排序468
- 21.2.6使用筛选功能简化数据查询468
- 21.2.7利用高级筛选快速删除重复数据468
- 第22章基本数据分析应用技巧470
- 22.1使用数据表进行假设分析应用技巧471
- 22.1.1数据表有哪些类型471
- 22.1.2使用单变量数据表471
- 22.1.3使用双变量数据表472
- 22.1.4清除数据表473
- 22.2假设分析方案应用技巧473
- 22.2.1定义方案474
- 22.2.2创建方案474
- 22.2.3显示方案476
- 22.3分析工具库应用技巧476
- 22.3.1加载分析工具库476
- 22.3.2方差分析477
- 22.3.3相关系数481
- 22.3.4协方差483
- 22.3.5描述统计483
- 22.3.6指数平滑485
- 22.3.7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486
- 22.3.8傅里叶分析487
- 22.3.9直方图489
- 22.3.10移动平均490
- 22.3.11随机数发生器491
- 22.3.12排位与百分比排位493
- 22.3.13回归分析494
- 22.3.14抽样分析495
- 22.3.15t-检验497
- 22.3.16z-检验:双样本平均差检验502
- 22.4单变量求解实例503
- 22.4.1求解一元方程503
- 22.4.2实例:使用单变量求解计算银行贷款利率505
- 第23章数据组合与分类汇总507
- 23.1数据的分级显示508
- 23.1.1手动创建行的分级显示508
- 23.1.2手动创建列的分级显示509
- 23.1.3自动创建分级显示510
- 23.1.4分级显示的隐藏512
- 23.1.5分级显示的删除513
- 23.1.6自定义分级显示样式513
- 23.1.7复制分级显示的数据514
- 23.2数据的分类汇总515
- 23.2.1创建一个含有图表的汇总报表515
- 23.2.2插入一个分类汇总517
- 23.2.3删除分类汇总518
- 23.3数据的合并计算518
- 23.3.1按位置对数据进行合并计算518
- 23.3.2按类别对数据进行合并计算519
- 23.3.3使用公式对数据进行合并计算523
- 23.3.4使用数据透视表合并数据524
- 第24章数据透视表分析数据应用技巧527
- 24.1创建数据透视表应用技巧528
- 24.1.1数据透视表概述528
- 24.1.2创建数据透视表529
- 24.2自定义数据透视表的字段与布局应用技巧530
- 24.2.1添加数据透视表字段531
- 24.2.2删除数据透视表字段531
- 24.2.3改变数据透视表字段列表的视图方式531
- 24.2.4设置数据透视表选项534
- 24.2.5字段设置535
- 24.2.6值字段设置535
- 24.3数据透视表相关操作应用技巧536
- 24.3.1复制数据透视表536
- 24.3.2移动数据透视表537
- 24.3.3清除与删除数据透视表537
- 24.3.4重命名数据透视表538
- 24.3.5刷新数据透视表538
- 24.3.6显示与隐藏字段列表539
- 24.4数据透视表的分析应用技巧540
- 24.4.1更改数据透视表的排序方式540
- 24.4.2更改数据透视表的汇总方式541
- 24.4.3筛选汇总结果542
- 第五篇宏和VBA篇
- 第25章宏和VBA的运用546
- 25.1什么是宏和VBA547
- 25.2宏的录制与保存547
- 25.2.1在功能区中添加“开发工具”选项卡547
- 25.2.2录制宏548
- 25.2.3使用相对引用录制宏549
- 25.2.4设置宏的保存方式549
- 25.3宏的启动与运行550
- 25.3.1使用“宏”对话框来启动宏550
- 25.3.2使用快捷键来快速启动宏551
- 25.3.3使用表单控件启动宏551
- 25.3.4使用ActiveX控件来启动宏552
- 25.4更改宏的安全设置554
- 25.4.1宏安全设置及其作用554
- 25.4.2更改宏的安全设置操作步骤555
- 25.5编写简单的VBA程序556
- 25.5.1打开Visual Basic编辑器556
- 25.5.2轻松输入代码557
- 25.5.3使用对象浏览器了解VBA对象559
- 25.5.4代码的调试技巧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