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软件定义网络(SDN)与OpenFlow的概念与技术。读者通过本书可全面了解SDN的最新定义、协议和标准,并掌握如何构建一种全新的网络,实现软件控制应用程序与底层设施之间的双向通信。作者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让读者更容易理解SDN的概念与技术,同时以实例与案例的形式进行讲解,更加直观地展示了SDN的运行原理与应用场景。无论是从事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士,还是对网络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读物。
软件定义网络:SDN与OpenFlow解析电子书封面
读者评价
前面的讨论很精彩,值得一读。后面介绍一些实作环境,列出大概。连json和protocol buffer都扯两节,疑似灌水啊。
这本书是介绍SDN的经典之作,作为一本外国图书,本书的翻译是相当的好,译者相当厉害,而且里面撰写推荐语的也都是厉害的人物,这是我见过的最值得一读的书之一。看看译者是谁就能体会得到。
这本书很有趣的一点是从作者、译者,审校等技术专家的身份可以看出,SDN前所未有的把不同硬件厂商逼入到了一个共同发展的阵营。原作者写作时都是Juniper的技术专家,现在则分别在思科和Juniper。译者、审校等则都是目前国内几个专业公司的技术牛人。在变革的大背景下,过去以私有先进技术取胜的传统IT公司,以开放和转型的姿态面对SDN,也是逼不得已,与其被动面对,不如主动革自己的命。
这本书的技术性很强,翻译上面没有特别的发挥余地,至少在通顺、准确几个要素上面是完全没问题的。
在内容上,有几点感想:
1. 尽管作者著此书是背景都是Juniper,但并未纯粹为J代言,理性客观,描述内容全面,多家厂商的私有SDN控制器实现技术均有评述总结。对vMware、Cisco的OnePK等控制器不吝赞赏。
2. 可能有一部分读者和我一样,阅读初衷是快速比较不同SDN控制器的构架和功能特性。第四章的内容完全满足了这样的需求,通过对理想化控制器的框架描述和各个厂商控制器的对比,非常清楚明了。
3. 关于服务编排部分,或许是篇幅和重点为SDN同OpenFlow关系脉络出发,关于OpenStack介绍尤其是关于Nova和Quantum部分甚少。而在Neutron出现后,这部分内容已经成为了SDN领域里面非常重要的话题。限于撰写时间,这部分无法覆盖。有此,如果读者希望了解这部分内容,需要更多的资料。
内容介绍
本书是关于SND 的权威指南,全面介绍了SDN 的定义、协议、标准及应用,讨论了当前OpenFlow 模型及集中式网络控制、数据面生成、商业及开源控制器的结构与能力、赋予网络可编程能力的技术、数据中心由桌面向分布式演进的过程、网络功能可视化及服务链的关联、构建和维护SDN 拓扑,以及理想的SDN 框架等。
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了解SDN(软件定义网络、软件驱动网络或网络可编程性)的最新定义、协议和标准,理解如何构建一种新型的网络,实现通过软件控制应用程序与底层设施之间的双向通信。
本书内容与厂商无关,它展示了SDN的应用案例,包括带宽调度和操控、输入流量和触发的动作,以及其他一些围绕大数据、数据中心叠加及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案例。
* 探索OpenFlow模型和集中式网络控制的最新进展
* 深入分布式和集中式控制,以及数据面的生成
* 考察各种商业及开源控制器的结构和功能
* 学习当前的网络可编程性技术
* 探寻现代数据中心由桌面中心向高度分布模型演进的过程
* 将网络功能虚拟化与服务链的实例联系起来
* 构建和维护SDN的网络拓扑
* 研讨针对控制器、应用程序和生态系统的理想SDN框架
本书适合网络相关的从业者、管理者、研究者、投资者阅读。
目录
- 蒋林涛推荐序 X
- 专家推荐语 XII
- 译者序 XXII
- 2014:超越炒作,进入部署SDN 的时代(David Ward 中文版序) XXVI
- 作者中文版序 XXXI
- David Meyer 序 XXXV
- David Ward 序 XXXVII
- 前言 XLII
- 第1章 引言 1
- 第2章 集中式与分布式的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 9
- 第3章 OpenFlow 43
- 第4章 SDN 控制器 65
- 第5章 网络可编程性 107
- 第6章 数据中心的概念与结构 143
- 第7章 网络功能虚拟化 185
- 第8章 网络拓扑结构与拓扑信息抽象 213
- 第9章 构建SDN 框架 231
- 第10章 带宽调度、操控和时间规划的用例 249
- 第11章 数据中心叠加网、大数据和网络功能虚拟化的用例 265
- 第12章 输入流量监测、分类及触发操作的用例 285
- 第13章 最后的思考与结论 299
- 术语表 305
- 关于封面 307
SDN从2012年开始,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阅读了部分国外大牛写的相关综述性文章若干之后,发现其中似乎并没有看到NFV的影子。 提到SDN,能想到的基本上绕不过“控制转发分离、可编程接口、集中控制”,这三个特点。固然这三个特定很重要,也是SDN存在的价值。但除此之外,伴随着SDN一起成长的还有NFV,即网络功能虚拟化。 1. SDN出身于斯坦福实验室,算是学术界吧。而NFV出身于工业界,相对而言,NFV是一种技术。 2. SDN和NFV是可以相互独立存在的,据相关研究表明,二者结合起来的效果更优,但是需要处理的问题也更多。 3. 从大的方面讲,SDN和NFV都提出将软件和硬件分离的概念。但是细化之后: SDN侧重于将设备层面的控制模块分离出来,简化底层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底层设备仅仅只负责数据的转发。目的在于降低网络管理的复杂度、协议部署的成本和灵活、以及网络创新。 而NFV则看中将设备中的功能提取出来,通过虚拟化的技术在上层提供虚拟功能模块。也就是,NFV希望能够使用通用的x86体系结构的机器替代底层的各种异构的专用设备,然后通过虚拟化技术,在虚拟层提供不同的功能,允许功能进行组合和分离。 4. SDN中也存在虚拟化技术,但是和NFV有本质上的区别。SDN虚拟的是设备,而NFV虚拟的是功能,当然NFV也包括对基础设备的虚拟,即NFVI。 目前ETSI组织已经于2015-1完成了对NFV的第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对NFV的架构设计,各层之间的接口以及管理。 并且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实现对NFV第二阶段的规划,据ETSI ISG给出的白皮书介绍,第二阶段将主要关注于解决NFV中的互操作性问题(应该是VNF之间的以及与VM之间的通信、协作等关系)。
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即软件定义网络。是当前SDX中的一种,其中X可代表安全,存储,数据中心等等。采用软件定义特别受互联网公司的欢迎,是因为这种模式更能发挥他们在编程方面的优势,就如SDN最初并不是由网络设备厂商(思科,IBM等)提出来的,而是googel,facebook,yahoo等互联网公司推动的,这些大型的互联网巨头因为数据量大,而且特定时间会出现巨大的并发流量(就如中国的双11),互联网公司的网络设备一般是购买网络厂商的,这些设备在出厂时就基本定型了,并没有将编程魔力给与互联网公司,后来互联网公司发现很多时候,他们所购买的设备并没有发挥出最大作用,使用负载均衡可能并没有达到均衡的效果,而是有些设备跑的累趴,有些设备却接近开空车;有时候想做一点网络的变更也相当麻烦,自己一身编程本事,无奈被网络设备束缚。终于有一天他们受够了,在2011年初他们联合起来成立了ONF(opennetworking foundation,开发网络基金会),并正式提出了软件定义网络的概念。后来网络设备厂商大佬们也感觉到了压力,觉得这个新东西威力不少,于是思科,博通和IBM等几位大佬成立了开源平台项目OpenDayLight,旨在促进SDN技术交流和产业化开源机构,其实说白了还不是想保住自己的利益。所以说,这场网络新技术,是由互联网公司发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