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课后答案 > 计算机网络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践》课后习题答案

  • 更新:2021-09-10
  • 大小:1.59 MB
  • 类别:计算机网络
  • 作者:赵振国、周海波、杨英鹏
  • 出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 格式:PDF

  • 资源介绍
  • 相关推荐

《新编计算机类本科规划教材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践》是2007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系统地讲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全书共分8章。

依次为绪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局域网和物理层。《新编计算机类本科规划教材: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践》采用自项向下的讲述方式,按照人们的认知规律,从最熟悉的应用层开始,层层向下剖析网络体系结构。内容以TCP/IP协议体系为重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原理的同时,使用网络数据包分析软件——Ethereal分析网络中数据包的内容,加深对网络基本原理的理解。 书中每章后面配有习题,并在多数章节后安排了课后实践的内容。为方便读者使用和教学,在附录中介绍了Ethereal软件的使用方法,提供了相关索引,并配有电子课件。《新编计算机类本科规划教材: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践》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也可供计算机网络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 按广义定义
  • 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它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有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 按连接定义
  • 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线路互连起来的、资质的计算机集合,确切的说就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配置网络软件,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系统。
  • 按需求定义
  • 计算机网络就是由大量独立的、但相互连接起来的计算机来共同完成计算机任务。这些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s)
  • 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应用
  • 1.3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 第二代计算机---计算机网络阶段
  •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 1.3.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
  • 1.3.2 因特网和局域网发展时期
  • 1.3.3 因特网大发展时期
  • 1.3.4 计算机网络的未来发展
  • 1.4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结构
  • 1.4.1 硬件组成
  • 1.4.2 网络协议
  • 1.5 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技术——分组交换
  • 1.5.1 分组交换技术的产生
  • 1.5.2 分组交换原理
  • 1.5.3 分组交换技术分类
  • 1.6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1.7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 1.8 网络标准化
  • 1.8.1 ITU
  • 1.8.2 ISO
  • 1.8.3 IEEE
  • 1.8.4 与因特网相关的标准化组织
  • 1.9 本章小结
  • 习题1
  • 第2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2.1 网络通信的复杂性
  • 2.2 网络协议与协议分层
  • 2.2.1 网络协议
  • 2.2.2 协议分层
  • 2.3 网络体系结构
  • 2.3.1 OSI参考模型
  • 2.3.2 TCP/IP模型
  • 2.3.3 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比较
  • 2.4 本书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安排
  • 2.4.1 本书的体系结构
  • 2.4.2 本书的内容安排
  • 2.5 本章小结
  • 习题2
  • 第3章 应用层
  • 3.1 概述
  • 3.1.1 应用层实体
  • 3.1.2 应用层工作模型
  • 3.1.3 应用进程的地址
  • 3.1.4 URL
  • 3.2 WWW和HTTP仂、议
  • 3.2.1 WWW
  • WWW是环球信息网(World Wide Web )的缩写,也可以简称为Web,中文名字为“万维网”。另外,www也是世界气象监视网的英文简称。
  • www 英文名
  • World Wide Web。
  • WWW的起源
  • 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就梦想能拥有一个世界性的信息库。在这个信息库中,信息不仅能被全球的人们存取,而且能轻松地链接到其他地方的信息,使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重要的信息。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诞生在瑞士的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最初开发设计的目的是为CERN的物理学家们提供一种共享和信息的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万维网已经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一起协同共作了。目前正在使用的最流行的系统就是WWW(3W,W3,Triple W)。WWW是英文World Wide Web的简称,中文名字叫万维网,它允许用户在一台计算机上通过Internet存取另一台计算机上的信息。从技术角度上说,WWW是一种软件,是Internet上那些支持WWW协议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port Protocol,HTTP)的客户机与服务器的集合。通过它可以存取世界各地的超媒体文件,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资料库及各式各样的内容。
  • 3.2.2 HTTP协议
  • 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是分布式,协作式,超媒体系统应用之间的通信协议。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交换信息的基础。
  • 它允许将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 文档从 Web 服务器传送到 Web 浏览器。HTML 是一种用于创建文档的标记语言,这些文档包含到相关信息的链接。您可以单击一个链接来访问其它文档、图像或多媒体对象,并获得关于链接项的附加信息。
  • HTTP工作在TCP/IP协议体系中的TCP协议上。
  • 客户机和服务器必须都支持 HTTP,才能在万维网上发送和接收 HTML 文档并进行交互。
  • 现在WWW中使用的是HTTP/1.1,它是由RFCs(Requests for comments)在1990年6月制定。目前交由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和W3C(World Wide Web)负责修改。但最终还是由RFCs对外发布。
  • 3.2.3 HTTP报文
  • 3.2.4 Web代理
  • 3.2.5 Cookie
  • 3.2.6 多点下载和断点续传
  • 3.3 文件传输协议
  • 3.3.1 控制连接和数据连接
  • 3.3.2 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
  • 3.3.3 FTP命令
  • 3.3.4 FTP应答
  • 3.4 电子邮件
  • 3.4.1 电子邮件概述
  • 3.4.2 电子邮件报文格式
  • 3.4.3 SMTP协议
  • 3.4.4 SMTP协议扩展
  • 3.4.5 POP3协议
  • 3.4.6 IMAP协议
  • 3.5 DNS——域名系统
  • 3.5.1 域名
  • 3.5.2 域名的管理
  • ……
  • 第4章 运输层
  • 运输层(传输层),解决的是计算机程序到计算机程序之间的通信问题,即所谓的“端”到
  • “端”的通信。引入传输层的原因: 增加复用和分用的功能、 消除网络层的不可靠性、 提供从源端主机到目的端主机的可靠的、与实际使用的网络无关的信息传输。运输层是ISO/OSI的第四层,处于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之间,是整个协议层次中最核心的一层。它的作用是在优化网络服务的基础上,为源主机和目标主机之间提供可靠的价格合理的透明数据传输,使高层服务用户在相互通信时不必关心通信子网实现的细节。运输层的最终目标是为传送服务用户提供有效、可靠和价格合理的运输服务,而传送服务的用户即会话层实体。运输层是OSI七层模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层,是唯一负责总体数据传输和控制的一层。运输层要达到两个主要目的:第一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通信;第二,向会话层提供独立于网络的运输服务。 首先,运输层之上的会话层、表示层及应用层均不包含任何数据传输的功能,而网络层又不一定需要保证发送站的数据可靠地送至目的站;其次会话层不必考虑实际网络的结构、属性、连接方式等实现的细节。根据运输层在七层模型中的目的和地位,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一个进行的对话或连接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在通向网络的单一物理连接上实现该连接的利用复用;在单一连接上进行端到端的序号及流量控制;进行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及恢复;提供运输层的其它服务等。运输层反映并扩展了网络层子系统的服务功能,并通过运输层地址提供给高层用户传输数据的通信端口,使系统间高层资源的共享不必考虑数据通信方面的问题。
  • 第5章 网络层
  • 第6章 数据链路层
  • 第7章 局域网
  •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一般是方圆几千米以内。局域网可以实现文件管理、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工作组内的日程安排、电子邮件和传真通信服务等功能。局域网是封闭型的,可以由办公室内的两台计算机组成,也可以由一个公司内的上千台计算机组成。
  •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在一个局部的地理范围内(如一个学校、工厂和机关内),一般是方圆几千米以内,将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等互相联接起来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它可以通过数据通信网或专用数据电路,与远方的局域网、数据库或处理中心相连接,构成一个较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系统。局域网可以实现文件管理、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扫描仪共享、工作组内的日程安排、电子邮件和传真通信服务等功能。局域网严格意义上是封闭型的,它可以由办公室内几台甚至上千上万台计算机组成。决定局域网的主要技术要素为:网络拓扑,传输介质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 第8章 物理层
  • 物理层位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它直接面向实际承担数据传输的物理媒体(即通信通道),物理层的传输单位为比特(bit),即一个二进制位(“0”或“1”)。实际的比特传输必须依赖于传输设备和物理媒体,但是,物理层不是指具体的物理设备,也不是指信号传输的物理媒体,而是指在物理媒体之上为上一层(数据链路层)提供一个传输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
  •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
  • ⑴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的通路,数据通路可以是一个物理媒体,也可以是多个物理媒体连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数据传输,包括激活物理连接,传送数据,终止物理连接.所谓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体参与,都要在通信的两个数据终端设备间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通路.
  • ⑵ 传输数据.物理层要形成适合数据传输需要的实体,为数据传送服务.一是要保证数据能在其上正确通过,二是要提供足够的带宽(带宽是指每秒钟内能通过的比特(BIT)数),以减少信道上的拥塞.传输数据的方式能满足点到点,一点到多点,串行或并行,半双工或全双工,同步或异步传输的需要.
  • ⑶ 完成物理层的一些管理工作.
  • 物理层关心的内容
  • 信号的传输离不开传输介质,而传输介质两端必然有接口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因此,既然物理层主要关心如何传输信号,物理层的主要任务就是规定各种传输介质和接口与传输信号相关的一些特性。
  • 1.机械特性
  • 也叫物理特性,指明通信实体间硬件连接接口的机械特点,如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这很像平时常见的各种规格的电源插头,其尺寸都有严格的规定。
  • 图列出了各类已被ISO 标准化了的DCE接口的几何尺寸及插孔芯数和排列方式。
  • 一般来说,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数据终端设备,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设备,例如用户的计算机)的连接器常用插针形式,其几何尺寸与.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数据电路终接设备,用来连接DTE与数据通信网络的设备,例如Modem调制解调器)连接器相配合,插针芯数和排列方式与DCE连接器成镜像对称
  • 附录A Ethereal的安装和使用
  • 附录B RFC文档列表
  • 附录C 英文缩写词
  • 参考文献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地址1:https://pan.baidu.com/s/1PMaYY5zgRjJ_t18g0RXuPA

相关资源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