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代币制造狂潮。两年内,代币数量从340万飙升至3900万,2023年和2024年分别新增1870万和1009万代币。这种流水线式的发币模式让市场充满了欺诈和风险,普通用户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交易所、VC和项目方合谋收割,行业陷入混乱。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真正的出路在哪里?加密市场能否走出这场困境,迎来新的转机?
加密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2022年到2025年,代币数量从340万激增至3900万,市场充斥着流水线式的发币模式。普通用户面临欺诈风险,行业参与者纷纷离场或寻求转机。与此同时,发币工厂的运作模式引发了广泛争议,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加密市场的未来走向,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如果你还对山寨币抱有期待,看到这组数据可能会让你彻底清醒。
根据@cgrogan的dune面板数据统计,加密代币的种类数从2022年的340多万增长到2025年的3900多万。2023年和2024年,市场分别新增了1870万和1009万代币。
加密市场已经毫无保留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发币工厂”。除了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币模式和赌场式的玩法,几乎看不到任何真正的创新。
表面上的公平和一夜暴富背后,是极低的作恶成本和大量被欺诈的普通用户。在长期的PvP游戏中,所有参与者都被迫成为精明的短期主义者。
离场还是等待转机
昨天,加密货币恐慌与贪婪指数跌至10,这是2022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ZKSgu对Crypto的外部性提出质疑,直言“场内的人都要留不住了。”
交易所和VC作为本轮牛市中被批评最多的角色,正在寻找离场机会或被迫退出。
老牌加密衍生品交易所BitMEX正在寻求出售,据知情人士向ChainCatcher透露,最大的加密期权交易所Deribit可能已经完成了并购协议,金额高达50亿美元。
不仅是交易所,整个加密领域都在经历并购潮。RootData数据显示,2025年至今的两个月内,加密领域已经发生了20多起并购事件,平均每月超过10起。
大量VC面临淘汰。YettaS在Consensus HK上最大的感受是VC们一片哀嚎:有的VC募不到下一轮资金,有的VC裁员过半,有的VC转向战略投资,甚至有的VC考虑通过发行Meme币来募资。
投资人@26x14eth呼吁年轻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币圈淘金,建议他们去AI、机器人等有潜力的行业实习。因为现在的币圈已经不再是2017-2021年那个遍地黄金的时代,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但也有人在等待转机。加密KOL@cmdefi并不悲观。他认为当前市场类似于2018-2019年ICO泡沫破裂后的情况,当时大家都觉得市场没希望了,全是骗局。
“但2020年DeFi Summer来了,投机资金减少,市场更关注应用创新。Stay in the game.(等待转机)。”
流水线造币疯狂「吸血」
这轮牛市的难度堪称地狱级。
几乎看不到令人眼前一亮的加密项目。从川普带动的名人币“收割”潮,到Pi币上大所,再到Safe被黑客攻击,大家终于意识到加密系统的脆弱和荒诞。
海外KOL@sherlock绘制的加密生态现状引发了市场共鸣,除了摇摇欲坠的加密建设,阴谋集团无处不在。
这轮牛市,赚钱变得更难了。
经历过上一轮牛市的玩家可能感受更深。币安等曾经的财富制造地,如今成了项目方和土狗币大户的倾销场。Presto Research统计显示,2025年第一个月币安上线的代币,100%跌幅超过70%。
即使你手握市值前20的代币,也不再能获得奖励。2024年7月至今,市值前20的代币普遍跌幅超过60%。撸毛党也感叹,再怎么卷也难逃被反撸的命运。
看似更公平的链上PVP同样一地鸡毛。
截至2月26日,Pump.fun平台已发行超过810万个代币,市值超过1亿美元的Meme币只有32个,超过1000万美元的也只有154个。随着Libra等名人币丑闻的曝光,链上PVP也逐渐落幕。
没有实质性的加密建设,大部分人赚不到钱,那钱都去哪了?
Conflux联创元杰揭示了真相:除了少数幸运儿,绝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流水线发币”的各个环节。
元杰在推特上分享:“‘发币工厂’里不仅有VC、连续创业者、做市商、OL Agency、工作室、大户、交易所,整个流水线环节像吸血鬼一样贪婪地吸食着这个行业和韭菜们。”
在加密市场,造币卖币是最主要的商业模式。
元杰指出,“发币工厂”模式下,项目方的财富创造集中在筹码分配和上所两个核心环节。这条流水线的运作模式如下:
找到核心圈(如Vitalik、A16Z、币安等)背书的创始人或有影响力的Meme领袖,拿下低价筹码。
编造美好叙事并用人造数据(TVL、链上数据、节点规模等)。
与KOL集团利益绑定,完成推特推销。
影响上所的核心决策人,完成临门一脚。
上所后通过做市商开始倾销,重复上述步骤炮制下一个项目。
一位Web2和Web3的投资人告诉ChainCatcher,由于没有研发投入,团队也不需要养太多人,只要完成上币收割就能存活。“市场淘汰机制已经完全失灵,垃圾项目和代币越来越多。”
当普通用户不再被项目方和VC的“叙事”套路后,更粗暴的Meme造币模式登场了。方法论如出一辙,只是这次不带VC玩了。
几乎没有门槛的公平发币背后,是极低的作恶成本。Primitive Crypto投资合伙人@YettaSing认为,Meme模式本质上是一个比VC模式更黑暗的链上世界。由于缺乏产品和技术支撑,“绝对公平”往往只是一个幌子。Libra等名人币丑闻揭开了Meme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变革的第一枪应该打向哪?
财富效应全面失效,行业开始集体反思和追责。
最近的舆论再次指向撸毛工作室。加密KOL@mscryptojiayi认为,山寨币的困境可以追溯到“贿赂制度”盛行的时刻,行业变革的第一枪应该瞄准撸毛工作室。
她指出,工作室与项目方“合谋”构建了行业的“虚假繁荣”,不仅稀释了普通用户的预期收益,削弱了用户对项目的长期忠诚度,还导致社区从价值共同体退化为利益交易市场,同时也为二级市场砸盘埋下隐患。
她批评道,甚至有些没有底线的工作室与欺诈项目共谋,实施共建老鼠仓、哄骗交易所和用户的无耻行为。
但空投赛道的KOL冰蛙@Ice_Frog666666反驳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虚假繁荣”是行业扭曲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工作室并非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和规则制定者,如果改革不针对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和规则制定者,注定无法取得成效。
除了撸毛工作室,这轮牛市中,VC和CEX也被多次围攻。
在香港共识大会期间,面对垃圾币横飞的乱象,一位Crypto VC甚至直言:“90%的VC应该关门。”
VC币的兴起源于ICO后加密骗局太多,VC通过筛选和背书项目逐渐赢得了散户的信任。
然而,这种信任已经崩塌。散户认为VC能以更低成本获取筹码,并且拥有信息优势,与项目方合谋倾销代币,收割用户。
这轮牛市中,VC币普遍高估值低流通,导致上所即砸盘,这也是引发社区用户不满的主要原因。
何一在去年的AMA回应上币争议时也承认:“部分VC确实是导致价格虚高的核心原因。”
受伤的永远是普通散户。
而交易所作为财富制造的关键环节,自然也难辞其咎。
币安、Coinbase等主流大所在过去一年频繁被上币争议围攻。CEX的天价上币费曾被Moonrock Capital CEO Simon认为是导致项目方无力承受和市场流动性失血的最大原因。
尽管何一否认了“天价上币费”的说法,但CEX的上币机制、“闺蜜团”内幕交易等始终被质疑是垃圾项目上所收割吸血的罪魁祸首之一。
虽然何一多次声明币安有透明复杂的上币流程,但近日BNB链上的Meme币TST快速上线并立即砸盘,连赵长鹏都开始质疑币安的上币问题。
不仅是交易所和VC,“发币工厂”中的每一个利益方几乎都可以成为“革命”对象。加密KOL @CyberPhilos认为,Crypto世界的三大蛀虫除了CEX,还有KOL Agency和做市商。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这轮牛市的重要参与方都过于依赖旧有路径,缺乏原生创新,在没有新外部流动性入场的情况下,一切失效了。但这是结果还是原因?为什么链条上的每一方都可能成为“蛀虫”?
海外KOL Murtaza反思道:“财富远早于实用性而来,这不仅仅是一个会随着时间自行解决的小错误,实际上对技术实现其潜力构成了致命威胁。”
Murtaza提到,全球加密货币行业的市值超过2万亿美元。通常,这样规模的行业是在已经开发出对社会有用的东西之后才会形成。
Cypher Capital联创Bill和Nothing Research合伙人@0x_Todd在反思VC和交易所困境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Bill表示,Web3风投和Web2风投遵循完全不同的逻辑,前者强调“早期成名是关键”,快速创造财富的模式促使创始人追逐潮流、注重营销和快速上市交易所。
在Bill看来,Web3实际上需要更多“耐心资本”——采用Web2风格方法并支持创始人在主要市场建立长期价值的风投,才能使团队专注于产品开发,而不是急于套现。
CEX上币困境可能同样源于项目方财富过早兑现。@0x_Todd认为,与传统Web2市场的上市公募相比,Crypto协议的问题在于它享受了传统上市的福利:投资人退出/激励员工,却没有承担任何传统上市的义务。
加密监管的缺失也是问题的关键。@0x_Todd指出,“贿赂、作假、刷量、骗”等一切手段都被使用,因为不会受到惩罚。
目前,加密市场的恐慌情绪达到了极点,尽管人人都在问责和反思,但又集体陷入困境。行业是否真的能“刮骨疗伤”,迎来出清时刻,仍然未知。
代币和加密货币的区别
代币和加密货币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定义、用途和运行机制。